80后券商研究员猝死 金融圈中年危机真的很残酷

近日,又一位券商研究员在睡梦中猝然离世,年仅36岁,令人扼腕痛惜。

据悉,死者是浙商证券的一位82年出生的地产研究员。周五晚上九点,他回家以后告诉太太,自己很累,但未曾想,这句话竟是他的遗言。他太太次日早上8点醒来,发现他身体已凉,遂送医院急救,但已经回天乏力。四十分钟后,医生宣布他疑似心卒或者脑卒死。

据了解,这位研究员名为“沈瑞君”。证券业协会公开信息显示,他此前曾在基金行业从业十年之久,先后在金元惠理基金、长信基金工作过,担任IT、银行、地产行业研究员,调研过不少相关上市公司。今年8月,他刚刚入职浙商证券的证券投资部,目前尚在“试用期”。

又一80后券商研究员猝亡!生前说:很累,金融圈“中年危机”远比你想的更残酷
他的猝然离去,让那些曾经与他共事过的同事们哀叹不已。他的一位前同事非常难受地向记者表示,他就这么走了,太遗憾了。也有业内人士表示:“很痛惜!金融行业工作强度大,一定要注意调节,多加强运动和身体锻炼。”

据媒体报道,这位研究员爱读书、爱思考,此前曾对《2006-2010下一个大泡泡》写过一篇非常专业的读书笔记,深入思考了人口、技术周期、经济预测偏差等方面的问题。


对于人口、技术周期对经济长周期的影响,他写道:

在我个人看来,人口周期可预测性是比较强的,而技术周期的预测相对困难,而且技术周期的渗透率提升曲线并不会像教科书那么标准。长期来看,技术进步经常是超预期的。确切来说,我个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速度是超预期的,近代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很多都已经成为了现实;但是,具体到某一项技术,渗透率提升往往慢于预期,因为人类的财富分布是金字塔形的,最富有的人占比是很低的,新技术在最初阶段穷人是消费不起的,只有在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后,渗透率才能快速上升。



对于经济预测偏差,他写道:



我个人看来,我们不能没有体系,否则投资就只是乱碰运气;但是也不能迷信体系,因为一个预测体系只是对复杂世界的一个简化模型,并不能代替世界本身;所以理想的体系要能够与时俱进。


最让人唏嘘的是他在文末写道:

从超长周期中的人口变迁来看,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。

所以要保持乐观,努力工作,好好享受时代给我们的红利,方能不负此生。


诱惑与压力并存



金融行业是高收入与强压力并存的行业,尤其是卖方研究员,他们不仅经常熬夜写研报,还得对客户卖研报,让买方买入自己推荐的股票。

Wind数据显示,近10年来,研报的数量在逐年递增。今年前十个月,行业已产出研报14.2万份,平均每个交易日产出研报650份。而每一份研报,都凝聚着研究员日以继夜的研究心血。

业内人士表示,券商研究员压力巨大,需关注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告。一旦公司发布公告,研究员必须连夜赶写报告。同时,频繁的出差也让研究员倍感疲劳。此外,高压的考核制度,让研究员时刻处于打鸡血的状态。如果要让自己保持一个较好的排名,就必须付出比同行更多的努力。

除了券商研究员外,基金公司的买方研究员工作压力也很大。在一个财经论坛上,有业内人士透露了基金研究员一天的工作作息表:

——5点左右

从睡梦中醒来,睡不着了,脑中浮现着各种信息。

——7点

挣扎起床,洗漱,吃早饭,期间还会浏览前天的外盘情况,主要是国际市场的一些主要指标,比如收盘涨幅、成交金额、活跃板块以及国际重大政治、经济消息。

——7点半

出门上班,路上大约半个小时。

——8点

进入办公室,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国内外各大主要财经网站、报刊、杂志,其中还是以网站为主,主要是为公司晨会做准备,这个过程一般要耗时20-25分钟。

——8点35分

公司晨会准时开始,讨论当天最新的宏观政策,关注最新的财经和市场动态,讨论大概持续一个小时。

——9点25分

交易员在股市集合竞价时间已经到岗,如果需要下单,那他会留下继续讨论。

——9点30分

股市开盘,他除了看盘之外,管理投资组合、看研究报告等事情要同时进行。

——10点30分

上市公司的研究推荐会,或是内部推荐,或是外部推荐,还包括一些行业的推荐。

——11点30分

中午收盘,约感兴趣的研究员或基金经理中午一起吃饭,小范围交流一下,多会谈谈当天或近期的市场。

——13点

回到公司办公室,继续看盘或者看报告等工作。

——14点

上市公司调研,以到该公司上海分公司调研为多。

——15点

回到单位,每天的工作重点不同,包括重点公司讨论、周会、市场部交流、行业讨论等,这个一般都要两个多小时。

——17点30分

按照公司规定是下班时间,但自从2000年入行开始,几乎从没有按时下班。

——18点

有时是和同行和圈内人士一起吃饭,交流近期的市场热点和关注重点,更多时候是看白天选的一些内容不错、篇幅较长的研究报告,这时比较清静无人打搅,可以专心仔细研读。

——20点

回家,一般都会上网看上市公司公告,因为交易所这个时间就会披露新的公告了,尤其重点关注重点行业和重点公司的最新消息。

——24点:休息。

作息表显示,研究员除了5点起床、24点睡觉,每天超长“待机”之外,还需要读研报、写研报、公司调研、同行应酬等等,工作压力远超其它行业。此外,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,研究员往往还需要跨越时差关注全球市场的热点信息与动态,导致从业者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。如此长年累月下来,容易对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。


今年业内已失6员大将

记者梳理发现,今年以来,金融行业已经有6员大将赫然离世。

3月16日:中邮基金灵魂人物、总经理周克,因心脏病突发去世,年仅45岁;

4月5日:银华基金投资经理张林昌因病医治无效离世,年仅37岁;

5月14日: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然离世,年仅45岁;

7月10日: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杨晔突然因病去世,年仅48岁。去世前的6月底,他还在马不停蹄地出差、参会;

此外,监管机构也有两名重要人员离世。

9月12日:证监会发审委员李国春在证监会食堂突然晕倒,心脏骤停逝世,时年54岁;

9月24日:深交所中小板部总监肖金锋意外身故,疑患抑郁症。

更早的案例则有:

2016年12月27日: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因病去世,年仅44岁。周金涛以研究康德拉基耶夫长波周期(康波理论)见长,被业内誉为“周期天王”。



又一80后券商研究员猝亡!生前说:很累,金融圈“中年危机”远比你想的更残酷

周金涛



康波理论认为,经济的发展符合以50-60年为一个周期的周期性波动规律。著名的“美林时钟”所提出的经济周期波动中的“繁荣、衰退、萧条、回升”四大阶段,其理论基础就来自于康波理论。


又一80后券商研究员猝亡!生前说:很累,金融圈“中年危机”远比你想的更残酷

美林时钟



在2015年底,周金涛发表了《中国经济即将触底》、《2016,为资源而战》、《宿命与反抗》三篇文章,明确指出2016年最主要的机会来源于商品的反弹,在股市中则表现为供给侧改革及周期品的机会。

现在回看当时的行情,这的确是2016年投资收益率最好的领域之一。

只可惜,天妒英才,周金涛的生命,没有走过一个完整的康波。

同样没能走过一个完整康波的金融界人士,还有很多:


2015年10月7日

: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峰因心脏病突发离世,年仅46岁。


2014年8月1日

:长信基金首席风控官陈晓刚因突发脑出血离世,年仅45岁。

2013年3月11日:博时基金行政总裁李锴因突发脑溢血于凌晨不幸在香港逝世,年仅42岁。


2011年初

:银华基金前基金经理杨长清去世同样让整个业界震惊,年仅37岁。


2009年7月

: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、投资总监孙延群去世,年仅41岁。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,他还躺在病床上看研究报告;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床边的电脑还开着,在查看跟市场有关的资料。


2009年初

:51岁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原固定收益总监文鸣因为癌症病逝。文鸣在生病后曾休息了一段时间,但是手术完了之后又回到公司上班,病情再度恶化,遂致不治。

这么多悲剧集中地发生在一个行业里,不禁让我们反思,顶着巨大光环的金融行业,吸引着无数人投入其中的同时,也给从业人员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。当大量的顶尖人才不惜放弃自己学习的专业、放弃自己原先从事的行业,跨界挤入压力巨大的金融圈时,这些工作有没有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?同时,这些工作又有没有给从业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质的提升呢?

推荐阅读